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1 阿花這個名字是媽媽隨便給起的,爸爸不喜歡女孩兒,坐了一夜的火車趕回來一看是個女孩兒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媽媽帶著孩子在娘家養月子的時候,爸爸也沒有來看過一眼,媽媽不識字,打電話給爸爸說,給孩子起個名字吧,不喜歡也是你的骨肉啊 爸爸冷冷的回了一句,要是個男孩兒我名字都想好了,叫騰飛,女孩兒早晚是別人家的人,你看著起就行了,什麼花兒朵兒的,隨便你 媽媽聽到爸爸說這個話,別的都沒聽到,就聽到一個花字,於是就叫她阿花了 阿花沒上過學,媽媽經常對阿花說,女孩兒上學沒什麼用,將來早晚要嫁人,不如早早的幫著家裡掙錢,你幫著家裡賣菜吧 ... 2 從阿花能做事兒的時候,五六歲的時候吧,阿花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幫著媽媽忙活地里的事兒,媽媽把菜從地里收了讓阿花抱回家,放到三輪車上,然後把阿花像菜一樣放到三輪上,媽媽拉著阿花去菜市場賣菜 年紀還小的阿花,開始不願意去,只想呆在家裡,但是爸爸說,你不去就不給你飯吃,我把你扔垃圾堆上,讓狗咬了,老鴰叼了去 阿花頭不敢抬頭,斜著眼偷偷瞄媽媽,媽媽根本就沒看她,自己拿著掃把正在掃著本來就沒垃圾但是卻髒兮兮的地 阿花不敢反駁,點了點頭 ... 3 那次之後,人們總是能在菜市場看到一個中年婦女的三輪車上拉著一車菜,車斗上還有一個小板凳,板凳上坐著一個髒兮兮的小女孩兒,和一車被水沖洗乾淨的蔬菜 因為年紀太小,阿花不會算帳,開始就是幫著媽媽擇菜 媽媽說韭菜要一根根的擇乾淨,沒有黃葉爛葉,人家才愛要 於是媽媽在一旁算帳,賣菜,阿花在一旁擇菜,有時候擇慢了,還會被媽媽打兩巴掌,嘴裡碎碎叨叨的說著,生了你這麼個沒用的東西,還不如當時扔垃圾堆上 阿花不敢言語,只是埋頭幹著自己的活,手裡加快了速度 ... 4 有時候,阿花也會看到菜市場有小朋友被媽媽帶著來買菜,一個個穿的光鮮亮麗,粉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真好看 還有一次,阿花聽見一個小朋友坐在車後面問媽媽,為什麼那個小朋友不去上學呢? 那個肥胖的女人說,你知道什麼,你將來不好好上學,你的孩子就和她一樣,在這兒賣菜呢。 一句話嚇得車後面的小朋友哆嗦了一下,連連對胖女人說,媽媽我們買完菜趕緊回家吧,我要學數學了 阿花吧,其實也想上學,但是爸爸說女孩兒讀書沒用,會算帳就行了,於是自己簡單的交給了阿花一些最基本的加減乘除後對阿花說,這就夠你用一輩子的了,上學有啥用,最後不都是打工掙錢 阿花也找過媽媽,可是媽媽對阿花說,你爸說的對 ... 5 阿花在十二歲的時候,就承擔起了家裡的活計,除了幫著媽媽賣菜,回家後還要做飯,燒水,洗衣服,有時候慢一點就會招到爸媽的一頓奚落 阿花默默承受著,有時候阿花也想,不是說天下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嗎?為啥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幹活的機器呢?我是不是他們親生的呢? 阿花愣神的功夫,洗衣盆里又多了兩件衣服,是爸爸回來後換下來的髒衣服 她不敢遲疑,也沒有遲疑的必要,畢竟她乾的就是這活兒,如果自己不幹這點活兒,爸媽為什麼要給她吃飯呢? ... 6 十五歲的時候,爸媽離婚了,但是爸媽都不願意要她 爸爸說女孩兒是累贅,早晚嫁人就不是自己的人了,不要。 媽媽說,女孩兒我也不要,我以後還要跟人家過日子呢,人家說了,要大不要小,孩子跟著我人家就跟我一拍兩散 沒錯,是媽媽出軌了,媽媽嫌這種日子過到頭了,離著媽媽賣菜攤位的不遠有個賣肉的男人,雖然一身髒兮兮滿是油膩,但是掙錢多啊,一天賣的錢就趕上媽媽賣菜一個星期的收入了 更何況,人家賣肉是做買賣,種菜賣菜是土裡刨食,你土裡刨食的怎麼趕得上人家做「大買賣」的呢? 媽媽鐵了心不要,爸爸不待見自己,而從小沒有讀過書的阿花除了做飯洗衣算帳以外,別的又不會,那咋辦? 這個時候,爸爸眼睛亮了一下,話鋒一轉和媽媽說,行,孩子我帶著,你走吧 媽媽什麼都沒帶,只拿走了家裡的幾千塊錢,甚至連媽媽平時最喜歡抹的那個鐵盒裝的「萬紫千紅」潤膚脂都沒要 ... 7 在媽媽走了有一個多月,爸爸帶著阿花來到了同村的一個媒人家裡,裡面早已有人等著了,等阿花進來,媒人笑著迎了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呦,都長那麼大了,真是長開了,越來越俊了 阿花嚇得躲在爸爸身後,一隻手拉著爸爸的衣角,另外一隻手拉著自己的衣角 進了屋,茶幾上放著一袋瓜子一袋糖,兩個西瓜一串香蕉,在茶幾旁邊的沙發上坐著一個小伙兒,年紀有個二十來歲,旁邊坐著一個顴骨高高,身材消瘦但是眼裡透著精光的女人 爸爸把阿花叫過來,指著那個瘦的像圓規一樣的女人說,叫阿姨 阿花叫了一聲阿姨,就又躲到了房屋的角落裡,不再說話 瘦女人看了看阿花,笑呵呵的說,長得不錯,你感覺怎麼樣?把眼光投向了坐著的小伙兒,小伙兒臉紅了,說都行,媽你看著安排 後面說了什麼,阿花沒聽清,但是阿花知道這好像是相親,阿花腦子裡想著,我剛十五啊,不小點嗎?結婚? ... 8 那天阿花記不清是怎麼跟著爸爸回家的,但是回家後爸爸和她說的話,阿花一個字也沒落下 「你媽不要你了,我也養不起你了,嫁人吧,那家還不錯,家裡有錢,能看上你是你的福氣,嫁過去好好伺候人家,你嫁過去能幸福一輩子」 阿花感覺自己就像小時候家裡的菜,菜養大了就是要賣的,不是嗎? 幾個禮拜以後,阿花記得家裡的月份牌被撕掉了有個十來張的時候,爸爸回家說,準備準備,收拾收拾,明天辦事兒了該 阿花想想自己嫁過去又要伺候另一家男女,而這家男女自己可以說完全陌生就打退堂鼓 阿花把家裡的家務收拾完以後,把碗筷刷乾淨,一個個摞起來,和爸爸說出去走走,就出了家門 ... 9 阿花走著走著,想著自己的這十幾年的時光,感覺自己太累了,接下來還有幾十年這麼累的生活,真的害怕了 此時對生活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阿花想到了死 上吊?那個死相聽說太恐怖,舌頭要出來好長的 跳河吧,眼前就是家鄉的小河溝。不行,太憋的慌了,活活憋死自己,那種滋味不好受 正在溜達的阿花溜達到了村裡的小診所,阿花想到了主意 阿花和戴老花鏡的村醫說,自己爸爸最近睡不著,讓自己來買點安眠藥吃 村醫聽了以後,拿個小瓶子出來 「五塊錢,每次吃一片就夠了,失眠不是什麼大事兒」 阿花付了錢,那是自己偷偷從家裡拿出來的,爸爸不知道,他也永遠不會知道了 回到家,爸爸在看電視,不知道怎麼回事兒,那個破電視今天信號還不錯,爸爸看的津津有味 阿花回了自己的屋,拿起水,看著兜里的那瓶安眠藥,打開瓶蓋,毫不猶豫的吞了下去 睡覺吧,一覺過去什麼都好了,也就解脫了,阿花自己對自己輕輕的說著 ...
內容簡介
在大眾媒體上、心理勵志書籍中,到處都能找到關於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提昇腦力乃至減重等等問題的看法或建議,好像人人都能對心理方面的問題提出見解。這些資訊琳瑯滿目、甚至互相矛盾,當我們想要了解、改變自己或別人時,到底該選擇相信什麼?
探索難測的人心,已有長久的歷史,而科學的心理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難免遭受到許多的質疑。史坦諾維奇教授為了讓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能受到應得的重視及合理的應用,以富有邏輯又不失風趣的方式,搭配簡潔具體的實例和最新的研究資料,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解釋、預測和改變人們行為與意識的心理學知識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只要能掌握書中提出的科學原則,就能讓有心投入心理學研究的學生增進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也能幫助想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心理學的大眾判斷資訊的可信度,避免受到錯誤行為理論的傷害。
以科學的精神、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工具探討人類的行為,豐富我們對自身及環境的理解──這才是心理學!
作者簡介
史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
是國際知名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應用認知科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在閱讀與推理方面。他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及美國心理協會(APS)會士。1990年任教於美國奧克蘭大學時,成為同時獲頒該校卓越研究及卓越教學兩個?項的第一人。其他代表著作包括: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本書獲頒2010年葛洛麥爾教育獎〔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The Robot's Rebellion、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Who Is Rational、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Reading 等書及數百篇學術論文
譯者簡介
楊中芳
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華盛頓大學、南加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現任廣州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著作包括:《廣告的心理原理》、《如何研究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人》;編著有:《中國人.中國心》(三冊)、《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皆由遠流出版)等書。本書初譯稿由廣州中山大學心理學系2001屆研究生完成,該系其他學生也參與校譯工作。
目錄
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目錄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專文推薦/遠處的太陽正慢慢升起,照亮了我案頭的書! 曾志朗
□增訂版譯序
□譯序
□前言
第1章活力十足的心理學31
佛洛伊德盛名之累32
現代心理學的多樣性34
用科學來一統心理學39
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42
心理學與世俗智慧:「常識」的困惑50
作為一門新興科學的心理學54
摘要56
第2章可證偽性57
理論與可證偽性標準59
科學中的錯誤:步步逼近真理77
摘要81
第3章操作論與本質論83
為什麼科學家不是本質論者84
心理學中的操作性定義95
摘要109
第4章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證據111
個案研究的作用114
見證敘述為什麼沒價值:安慰劑效應117
「鮮活性」問題121
見證證據為偽科學敞開方便之門133
摘要140
第5章相關和因果143
第三變數問題:古德伯格與癩皮病145
方向性問題151
取樣偏差153
摘要159
第6章一切盡在掌控中161
史諾與霍亂163
比較、控制和操弄164
摘要189
第7章「但真實生活不是這樣的啊!」191
自然性不是必要條件192
心理學理論的應用203
摘要214
第8章避開愛因斯坦症侯群215
關聯原則217
證據交集:在缺陷中進步224
科學研究的共識233
對絕望者的勸喻242
摘要248
第9章哪有什麼「魔術子彈」249
交互作用的概念252
單因解釋的誘惑256
摘要260
第10章人類認知的罩門261
「張三李四」統計學264
機率推衍與對心理學的誤解266
機率推衍的心理學研究269
摘要281
第11章心理學中的偶然283
試圖解釋偶然的壞習慣284
偶然與心理學291
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臨床式與精算式預測299
摘要310
第12章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311
心理學的形象問題312
心理學和其他學科322
我們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325
每個人不都是心理學家嗎?:行為的內隱理論334
抵制科學心理學的來源336
結語343
參考文獻345
序
前言
在人類知識的滄海中,有這樣一套知識體系,它尚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卻關係到人類各式各樣的行為和意識,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懂得這套知識體系的人可以用它來分析其他人,並能夠更完整、更精確地理解決定他們行為和想法的真正原因。
可能令你驚訝的是,這套不為人知的知識體系,竟會是心理學!
當我說心理學仍不為人知時,你一定心想我是在開玩笑吧。因為現在書店裡充斥著大量標示心理學為主題的書籍,電視和廣播每天頻頻播放關於心理學的脫口秀,許多雜誌內的文章在論及不同話題時也經常引用一些所謂「心理專家」的言論,我們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心理學呢?然而,就某種至關重要的意義而言,心理學確實仍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知識領域。
儘管心理學似乎得到很多媒體的關注,但是這個知識體系的絕大部分內容仍不為大眾所知。那些透過大眾傳媒傳播的「心理學」知識,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幻象。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在書店看到的大部分所謂心理學書籍,都是一些在心理學界根本站不住腳的人寫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多數在電視上被貼上心理學家標籤的那些人,根本得不到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和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的認可;他們更不知道,大多數高曝光率的心理學「專家」,對心理學領域知識的累積未曾做過任何貢獻。
傳媒對「心理學」話題的短期炒作,不僅向大眾傳遞許多不準確的訊息,還模糊了人們對心理學領域中真正的、正在發展的知識體系的認識。大眾不能肯定到底什麼是心理學,什麼不是,也不知道如何自主地評估媒體上流傳的關於人類行為的言論。更麻煩的是:很多人利用大眾沒有評估能力和技術的弱點,或利用他們認為心理學言論無從評估的錯誤觀念,正在謀取私利。這種認為心理學言論無法評估的謬論─有時也被理解為「心理學沒有行規」,因此可以百無禁忌地「任憑做什麼都行」的想法─在當下處處可見,對社會危害極大,本書將詳細討論。很多偽科學正是利用大眾的這些無知,大行其道,從中獲取暴利,搖身演變成各類價值上百萬美元的產業。人們並不知道許多偽科學(例如占星術、通靈手術、速讀、生物節律、觸摸治療、潛意識自療錄音帶和通靈偵探等)宣稱的真理,其實已證實是錯誤的。本書提及的這些偽科學行業,助長了媒體對科學做出聳人聽聞報導的趨勢。這種趨勢對心理學的危害遠甚於其他學科,理解其中的原因,是學習如何正視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書不是寫給即將成為心理學的研究者看的,而是為一個更大的讀者群─應用心理學資訊的人─寫的,本書適用於初學心理學的學生,也適用於透過大眾媒體對心理學知識有些了解、又想知道如何評價這些資訊之合理性的廣大讀者。
本書不是一本介紹心理學的正規入門書,它沒有總結心理學領域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實際上,要糾正大眾那些已經被傳媒誤導的對心理學的看法,單靠到大學選修一門心理學導論的課程可能是不夠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因為很多對心理學大有興趣的外行人,他們沒時間、沒錢或沒機會到大學參加這種正規的學習。更重要的原因是,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師,我不得不承認我和我的同事在教心理學時,也常常沒能好好引導初學者對心理學這門科學有正確的理解。因為初級水準的課程設計中,通常沒有包括對批判性分析思維技巧的訓練,而這正是本書的焦點所在。作為教師,我們常常只會忙於將「研究發現」塞入教學「內容」。每次我們和學生討論到諸如媒體眼中的心理學等稍微偏離教學大綱的話題時,都會感到內疚,並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離題,而不能在學期結束前教完自己真正想講授的內容。
讓我們看看目前現有的一般心理學導論教科書,它們很多都有六到八百頁那麼厚,其中參考了幾百個已出版著作中的研究。當然,材料如此豐富並沒什麼錯,至少它反映了心理學知識的不斷增長。但這種情況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教師常常只忙於塞給學生一大堆理論、事實和實驗,而沒時間回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問,也來不及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這主要因為教師(包括入門類教科書的作者)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生接觸夠多的心理學研究,自然就可以從中推斷出他們所提問題的答案。他們希望學生可以從對心理學各領域研究之討論中,自行挖掘出隱藏其中對各類問題的答案;但是這個希望往往落空,因為到這門課的最後復習階段─經常是學期結束前的學習輔導時段─教師才震驚和沮喪地發現,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及說法,應該在課程開始第一天就提出來討論的,而不是最後一天。比如有學生提出:「既然心理學實驗不同於實際生活,那麼這些實驗能告訴我們什麼呢?」「心理學可以像化學那樣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嗎?」「可是我在電視上聽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講的,正好與我們教科書上說的相反!」「我認為這個理論毫無價值─因為我弟弟的行為和它說的截然相反。」「心理學不過是些一般常識而已。不是嗎?」「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焦慮─為什麼還要費工夫去定義它呢?」對很多學生而言,這些問題是沒辦法僅靠思考書中的內容找到答案的。在本書中,我將明確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及相關的評述,並澄清這些問題背後所反映的種種困惑及疑慮。
非常可惜,有些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普通心理學」課程,出乎意料之外地,並沒有去糾正新生們對這個學科的誤解(Keith & Beins, 2008; Standing & Huber, 2003; Taylor & Kowalski, 2004)。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寫本書的原因─彌補這一缺陷。心理學可能比其他任何科學更需要批判思考能力,來引導學生將圍繞著科學麥穗的雜草剷除。這種批判思考能力是學生欲獨立評價心理學資訊所必須掌握的。
即使若干年後學生不再記得心理學入門課程中的內容,但仍然可以運用本書涵蓋的基本原理評判有關心理學的言論。就像學生即使把艾瑞克森(E. Erikson)的人生發展階段論完全忘記了,也仍可運用本書介紹的思維工具,辨別在媒體中不斷湧現的心理學資訊的真偽。一旦掌握這些終身受用的思維技巧,就有助於我們評判各種理論主張。首先,它將使我們對那些看似合理的事實做初步、總體的判斷。其次,這些技巧可以作為評估「專家」觀點可信度的標準。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人們愈來愈依賴專家的觀點;所以在獲取知識時,判斷專家觀點的可信度就更加重要了。這些批判性思考技巧不只可運用於各個學科或整個知識體系,在心理學領域裡尤其重要,因為大眾傳媒常常歪曲這個領域的內容。
對任何試圖阻止心理學受到曲解的努力,許多心理學家都抱著悲觀的態度。雖然這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就此放棄,這種曲解就會愈來愈嚴重。我這本「消費者指南」式的書,就是想表明,我們不能讓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成為纏住心理學的魔咒。
儘管我很高興這本《這才是心理學!》能夠改版這麼多次,但有些遺憾的是,本人當初撰寫本書第一版的理由及目的,至今依然沒有改變。媒體對心理學的介紹仍然像以前一樣的誤導大眾,而學生在開始上心理學入門課程時,對心理學的誤解還是與以往一樣多。這導致本書以後幾個版本之出版理由與目的,都和第一版一模一樣。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寫作初衷現在已經得到愈來愈多心理學教師的回響。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謝帕德(R. Shepard, 1983)表達了與本書寫作初衷相同的看法:「雖然大多數心理學的本科生也許不會走上科學研究之路,但我們仍然希望他們有能力評估那些片面、幼稚、混亂及誇張的報導,這些報導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自稱是社會科學的『新發現』……那些認為可以通過未經驗證的常識,或更糟糕的,可以通過星相學之類毫無實驗根據的偽科學,就能達到對人類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充分了解之謬論,勢將不斷地向我們提出挑戰。」(p. 855)
本書的目的是對批判性思考技巧作簡略的介紹,這些技巧將幫助人們更有效的理解心理學的議題,以及他們周遭世界所發生的事。
第九版更新內容
第九版的《這才是心理學!》,結構上沒有很大的改動,因為在前面的一個版本中,已經對其中一章做了較大的重組。各章節的內容和順序也保持原樣。順應審核者和讀者的要求,這一版與第八版的長度相同。讀者和使用者都不希望本書篇幅增大,因此,這一版沒有這樣做。我只是繼續翻新了一些書中所舉的例子(但是保留了讀者喜歡的)。
最重要的是,我用了最近的研究和議題替換過時的事例。我也極力引用與本書提及的各種概念和實驗相關的最新研究資料。因此,在這一版中有大量的新引文(共190 處),讀者在此可以繼續得到所有例子和概念的最新參考資料。
本書出版的宗旨一直保持不變─簡略介紹批判性思考技巧,幫助學生更有效的理解心理學的議題。在1990 年代,大學教育裡強調批判性思考技巧的呼聲愈來愈高(Abrami et al., 2008; Sternberg, Roediger, & Halpern, 2006)。的確,有些州立大學系統已經進行加強批判性思考教育的課程改革。與此同時,也有其他教育學學者認為,批判性思考技巧不應該脫離特定的學科內容。而《這才是心理學!》正好融合了這兩個觀點,幫助教師在教授豐富之現代心理學知識的同時,也傳授批判性思考的技巧。
歡迎讀者把對本書的批評意見寄到下面的地址和我交流:Keith E. Stanovich,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252 Bloor St. W.,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5S 1V6. E-mail: . utoronto.ca。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605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在上一章,我們討論了機率趨勢、機率性思考和統計推衍的重要性。本章將繼續這一討論,但是重點放在對隨機性(randomness)和偶然(chance)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困難上。我們將強調人們經常由於不能領會偶然這一概念如何徹底地融合在心理學理論中,以致誤解了研究對臨床實踐的貢獻。
試圖解釋偶然的壞習慣
人類的大腦已經演化到一個程度,能讓我們不懈地尋求世界上事物存在的各種樣式。對於身邊發生的事物,我們總想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它們進行解釋並尋求這些事物背後的意義。華爾哥(E. Wargo, 2008)在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學刊《觀察者》(Observer)上寫道:「人腦可以說是一個連接因果的器官─一個永不言倦的意義追尋者。」(p. 19)
心理學家曾研究人們這種強烈的、尋找現象背後結構的習慣是怎麼回事。他們發現這種習慣是人類智力的一個特徵,而且可以說是,人類資訊處理及知識獲取領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背後的真正原因。
然而,人類認知過程的這種極具生存適應性的特點並非十全十美,有時還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障礙。例如,當環境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人們進行概念化時,還一味地尋求用概念來理解事物,就是一種不良的適應行為。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人類認識的這一突出特點上製造麻煩呢?又是什麼東西給我們尋求結構這一過程帶來困擾,以致阻礙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對,你猜對啦!是機率。更具體的說:是偶然和隨機性。
偶然和隨機性是我們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和隨機性的規律是支配生物演化和基因重組的機制,物理學也運用偶然的相關統計規律來解釋物質的基本結構。自然界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穩定的、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與偶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回想前面談到的一個例子:吸煙導致肺癌。生物學上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把吸煙和某一疾病之間建立關聯,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吸煙者都會罹患肺癌,這種趨勢是機率性的。也許,最終我們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吸煙者不會罹患肺癌,但是在現階段,這種不穩定性必須歸因於決定一個人是否感染某一疾病的大量偶然因素。
在上面的例子中,當我們說一件事決定於偶然時,並不必然表示它是不確定的,而只是說它是當下無法確定的。例如,說拋擲一枚硬幣是偶然事件,並不是因為當我們透過測量拋擲的角度、硬幣的金屬含量以及許多其他變數等,都不可能確定拋擲的結果。實際上,這些變數的確決定了拋擲硬幣的結果。但正是因為在每一次拋擲時,我們沒有比較簡易快捷的方法測量這些變數,所以才視之為一個偶然事件,一次拋擲的結果不是具有不確定性,只是在當下無法確定。
世界上的許多事件不能只運用穩定的、系統的因素完全解釋清楚,至少現在還不能。當現時還沒有系統因素可以解釋某一現象時,我們喜歡尋求結構的腦袋通常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工作,它會去找一個毫無意義的理論強加在原本是隨機的研究數據上。心理學家曾對此現象進行實驗研究。研究者在一種實驗情境中,要求受試者觀察在許多不同維度上變化的一系列刺激物,並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刺激物是屬於一類,其他的則屬於另一類,受試者的任務是猜測每個刺激物屬於哪一類。實際上,研究者是把刺激物隨機歸類,因此,除了隨機性,並沒有任何其他規律。但是,受試者很少敢做隨機猜測,相反地,他們通常處心積慮的虛構一個複雜的理論,以解釋他們對這些刺激物的分類。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03kAk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6164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竹南體質調理減重中醫診所大雅更年期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楊梅腹部瘦身中醫診所造橋腰部瘦身中醫診所
烏日減肥門診推薦 桃園觀音手臂瘦身中醫診所 北屯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新屋中醫減肥埋線 桃園八德中醫調整體質減重的中醫減肥方式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中壢中醫診所推薦新屋中醫調整體質減重的中醫減肥方式 大雅減重門診 潭子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公館鄉三餐正常,免節食中醫減重方式 霧峰臀部瘦身中醫診所 豐原中醫減重哪間有效,大家都推薦這間診所